贺兰县纪委
首页 > 廉政时评 正文

廉政时评

不为物役

稿件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: 2025-03-25 09:36:19
分享至:

  “士能寡欲,安于清澹,不为富贵所淫,则其视外物也轻,自然进退不失其正。”出自宋代何坦所著的《西畴老人常言》,其意思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受诸多杂念的影响,倘若放纵私欲,做事就会失度,人生就会偏航。唯有节制私欲,方能轻装上阵、行稳致远。

  无为其所不为,无欲其所不欲。做人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,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,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。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,昌邑县令王密来拜访他,并怀金相赠。杨震说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王密没听出杨震的责备之意,说:“暮夜无知者。”杨震说:“天知,神知,你知,我知,何谓无知?”王密大感惭愧,怏怏而去。明朝名臣于谦为官清廉,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,返京时,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、蘑菇、线香等土特产送他,他坚决不收,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:“绢帕蘑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为官者只有约束自己的欲望,不该伸的手坚决不伸、不该收的东西绝对不收,才能胸怀坦荡,秉公办事。

  要做到节制私欲,就要心如明镜,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。清代李拔所著《福州府志》中有言:“夫水至清则能照物,心至清则能烛理,为学以之,居官亦然。清心寡欲,中无滞碍,明睿所照,自然鉴空衡平。”意思是说,水足够清澈时,才能照出物体,同样,当人心中无杂念时,思维才会缜密,思路才会清晰,才可以英明地处理事情。手握公权力的人,应常修为政之德,常思贪欲之害,常怀律己之心,常弃非分之想,真正做到不忘初心、慎终如始,切莫使贪欲蒙蔽了理智,让权势冲昏了头脑。

  《菜根谭》中说:“胜私制欲之功,有曰识不早、力不易者,有曰识得破、忍不过者。”一些人虽然能看清放纵私欲的害处,却又经受不住“糖衣炮弹”的诱惑,最终意志崩塌,彻底沦陷。因此,要做到节制私欲,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作为保证。明代冯梦龙的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六卷“薛录事鱼服证仙”中讲述,薛姓官员发烧昏迷中,梦见自己化成一条鲤鱼,躲在潭中几日,不曾出来觅食,肚中甚饥,恰巧渔夫放下香饵,鱼儿清楚饵上有钩,然而抵不住引诱,终究上钩。“眼里识得破,肚里忍不过”,放不下馅饼,就会落入陷阱;挡不住诱惑,就会带来灾祸。反观现实亦然,很多落马官员在忏悔书中写道,虽然心里清楚党纪国法不容践踏,但在欲望的驱使下,胆子越来越大,手也越伸越长,最终落得身陷囹圄、身败名裂的下场,值得反思警醒。

  知足者富,知止者久。对于党员干部来说,要以“不为物役”的态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。唯有心存对纪法的敬畏,用公利战胜私欲,用原则扫清杂念,用理智克服冲动,方能抵住诱惑,不落陷阱,永葆清正廉洁之本色。(戴庭忠)

>>><<<